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的通知》
- 分類:行業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2-07-12 09:11
- 訪問量:
【概要描述】近日,為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 年)》,國家發改委制定了《“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
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的通知》
【概要描述】近日,為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 年)》,國家發改委制定了《“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
- 分類:行業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2-07-12 09:11
- 訪問量:
近日,為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 年)》,國家發改委制定了《“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
主要內容如下:
一、 發展基礎
(一)主要進展。“十三五”以來, 新型城鎮化取得重大進展,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2020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63.89%,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4%。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目標順利實現,居住證制度全面實施,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和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化空間格局持續優化,“兩橫三縱” 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京津冀、 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城市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2020 年末城市數量增至 685 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城市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超過2300萬套,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7000公里,新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確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穩步推進, 城鄉居民收入比不斷縮小。
(二)發展形勢。“十四五”時期,城鎮化發展面臨的問題挑戰和機遇動力并存。一方面,城鎮化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戶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尚未全面落實,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尚未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發展協調性不足,超大城市規模擴張過快,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鎮面臨經濟和人口規模減少,城市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強,城鄉融合發展任重道遠。另一方面,我國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化動力依然較強;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城市群和都市圈持續發展壯大;城市物質技術基礎不斷強化,滿足城市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健康安全等需求的能力日益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客觀條件更為堅實。要破解問題、應對挑戰、緊抓機遇、釋放動力,推進新型城鎮化不斷向縱深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三)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持續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推動城市健康宜居安全發展,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
(四)工作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系統觀念,注重把握以下工作原則。
——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注重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增強制度銜接、任務協同和政策配套,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各地資源稟賦、要素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考慮城鎮化發展階段的差異性,找準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各自發展定位,實施有針對性的任務舉措,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積極探索、重點突破。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加大改革探索力度,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著眼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市群一體化、城市治理、城鄉融合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穩妥有序、守住底線。循序漸進、久久為功,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合理確定時序和步驟,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嚴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加強公共安全保障,優化應急管理體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隱患。
(五)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顯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明顯縮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顯著提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未落戶常住人口。“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群承載人口和經濟的能力明顯增強,重點都市圈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軌道上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基本建成。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品質進一步提升,小城市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城鎮開發邊界全面劃定,新增建設用地規??刂圃?2950萬畝以內,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城市燃氣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深入推進,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到 87.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超過 43%。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城市治理體系基本建立,治理能力明顯增強。
三、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堅持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穩妥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配套政策體系,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
(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 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
(七)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同常住人口掛鉤、由常住地供給的機制,穩步提高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數量和水平,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省級政府依照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細化完善并定期調整本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統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提高居住證持有人義務教育和住房保障等的實際享有水平,探索實施電子居住證改革。
(八)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術、醫療照護、家政、養老托育等用工矛盾突出的行業和網約配送、直播銷售等新業態,持續大規模開展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等的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支持職業技能培訓線上平臺建設。探索通過社保卡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發放電子培訓券。擴大職業院校面向農業轉移人口的招生規模,探索通過技能水平測試等對農民工進行學歷教育學分認定。
(九)強化隨遷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權利,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范圍。根據人口流動實際調整人口流入流出地區教師編制定額,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位供給。逐步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流入地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范圍。
(十)鞏固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和參保覆蓋率。推進全民參保計劃,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群全覆蓋。穩步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推動省級統籌。
(十一)強化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建立勞動者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就業機制,逐步消除性別、戶籍、身份等各類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或就業歧視,增強勞動力市場包容性。
(十二)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健全中央和省級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建立財政、發改、公安等部門工作協同機制,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分別對吸納跨省域、跨市域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多的地區給予支持。
四、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
提升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水平,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十三)分類推動城市群發展。增強城市群人口經濟承載能力,建立健全多層次常態化協調推進機制,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
(十四)有序培育現代化都市圈。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及輻射帶動能力強的Ⅰ型大城市,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導向,以 1 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培育發展都市圈。編制實施都市圈發展規劃及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建立健全省級統籌、中心城市牽頭、周邊城市協同的同城化推進機制。
(十五)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協同發展機制。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內探索經濟管理權限與行政區范圍適度分離,建立跨行政區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擔機制。鼓勵機場港口等運營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采取共同出資、互相持股等市場化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支持在跨行政區合作園區聯合成立管委會、整合平臺公司,協作開展開發建設運營,允許合作園區內企業自由選擇注冊地。建立市場監管協調機制,統一監管標準,推動執法協作及信息共享。
(十六)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統籌兼顧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多元需要,轉變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建設方式,積極破解“大城市病”,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茖W確定城市規模和開發強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提高綜合能級與國際競爭力。
(十七)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質。充分發揮資源和產業優勢,承接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發展方向的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推動制造業差異化定位、規?;夯l展,因地制宜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完善對外交通通道及設施,增強區域交通樞紐或節點功能。優化公共設施布局和功能,支持三級醫院和高等學校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體育資源供給,積極拓展綠化空間,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十八)增強小城市發展活力。依托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推動要素條件良好、產業基礎扎實、發展潛力較大的小城市加快發展,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增強要素集聚能力、產業承接能力和人口吸引力。順應城市興衰規律,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引導人口流失城市嚴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向城區集中。
(十九)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趨勢,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因地制宜補齊短板弱項,增強綜合承載能力,滿足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要。推進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完善產業平臺、商貿流通、消費平臺等配套設施。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健全市政交通、市政管網、防洪排澇、防災減災設施,加強數字化改造,實施老舊小區改造。
(二十)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堅持規模適度、突出特色、— 12 —強化功能,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支持大城市周邊小城鎮充分對接城市需求,加強規劃統籌、功能銜接和設施配套,發展成為衛星鎮。支持具有區位優勢或獨特資源的小城鎮強化要素資源配置,發展成為先進制造、交通樞紐、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鎮。支持遠離城市的小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增強服務鄉村、帶動周邊功能,發展成為綜合性小城鎮。推進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新型城鎮化建設。
(二十一)優化邊境地區城鎮布局。構建以邊境地級市為帶動、邊境縣城和口岸為依托、抵邊村鎮為支點的邊境城鎮體系。
(二十二)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支撐?;矩炌ňC合運輸大通道,提高鐵路和高速公路城市覆蓋率。
五、推進新型城市建設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順應城市發展新趨勢,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
(二十三)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務供給??茖W布局義務教育學校,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提高公辦義務教育規模占比,鼓勵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加強普通高中建設。逐步提升公立醫院醫療水平,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能力,組建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
(二十四)健全市政公用設施。優化公交地鐵站點線網布局,完善“最后一公里”公共交通網絡。按照窄馬路、密路網、微循環方式,構建級配合理的城市路網體系,完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三行系統”,改善行人過街設施。完善以配建停車場為主、路外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停車設施體系,推進居住小區和機構停車位錯時共享,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增加非機動車停放設施。
(二十五)完善城市住房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建立住房和土地聯動機制,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盤活存量住房資源,擴大租賃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
(二十六)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重點在老城區推進以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等“三區一村”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模式。開展老舊小區改造,推進水電路氣信等配套設施建設及小區內建筑物屋面、外墻、樓梯等公共部位維修,促進公共設施和建筑節能改造,有條件的加裝電梯,打通消防通道,統籌建設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條件。
(二十七)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系統排查災害風險隱患,健全災害監測體系,提高預警預報水平。采取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開展既有重要建筑抗震鑒定及加固改造,新建建筑要符合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同步規劃布局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等人員密集場所火災防控設施,在森林、草原與城鎮接駁區域建設防火阻隔帶。
(二十八)構建公共衛生防控救治體系。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力建設,地級市至少建成1個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實驗室,縣級疾控中心重點提升疫情發現和現場處置能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人員。增強救治能力,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傳染病醫院或相對獨立的綜合性醫院傳染病區,縣級醫院提高傳染病監測和診治能力,重點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建設。建立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協同監測機制,提高早期識別和快速報告能力。提升平疫結合能力,預留應急空間,確保新建改建大型公共設施具備快速轉化為救治與隔離場所的條件。
(二十九)加大內澇治理力度。堅持防御外洪與治理內澇并重、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并舉,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三十)推進管網更新改造和地下管廊建設。全面推進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點改造城市及縣城不符合標準規范、存在安全隱患的燃氣管道、燃氣場站、居民戶內設施及監測設施。統籌推進城市及縣城供排水、供熱等其他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指導各地在城市老舊管網更新改造等工作中因地制宜協同推進管廊建設,在城市新區根據功能需求積極發展干、支線管廊,合理布局管廊系統,統籌各類管線敷設。
(三十一)增強創新創業能力。強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創新功能。推動科研平臺和數據向企業開放,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場景和需求。建設成本低、要素全、便利化、開放式的孵化器等眾創空間,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強化對企業研發的政策支持和獎勵。
(三十二)推進智慧化改造。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規?;渴鸷突窘ㄔO,確保覆蓋所有城市及縣城,顯著提高用戶普及率,擴大千兆光網覆蓋范圍。
(三十三)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建設生態緩沖帶,保留生態安全距離。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因地制宜建設城市綠色廊道,打造街心綠地、濕地和郊野公園,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自維持能力。加強河道、湖泊、濱海地帶等城市濕地生態和水環境修護,強化河流互濟、促進水系連通、提高水網密度,加強城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三十四)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引導非化石能源消費和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發展屋頂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廣熱電聯產、余熱供暖、熱泵等多種清潔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管理模式。促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建設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推動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
(三十五)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和人文城市建設。保護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肌理、空間尺度、景觀環境,嚴禁侵占風景名勝區內土地。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革命文物、紅色遺址、世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考古遺址公園保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城市規劃建設,鼓勵城市建筑設計傳承創新。
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聚焦空間治理、社會治理、行政管理、投融資等領域,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十六)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和建筑風貌。發揮發展規劃引領作用,全面完成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和人口規模。優化居住、工業、商業、交通、生態等功能空間布局,適當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合理控制老城區開發強度,推動新城新區高質量高標準建設。
(三十七)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促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實行增量安排與消化存量掛鉤,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劃設工業用地控制線,推進“標準地”出讓改革,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市場供應體系。
(三十八)提高街道社區治理服務水平。健全黨組織領導、社區居委會主導、人民群眾為主體,各類組織積極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強化和鞏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用。完善網格化管理服務,依托社區統一劃分綜合網格。推進社區服務標準化,開發協商議事、政務辦理等線上應用,完善社區應急組織體系和工作預案,加強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應急演練。
(三十九)健全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
(四十)優化行政資源配置和區劃設置??茖W配備、動態調整人員編制,優先滿足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用編需求。完善街道經費保障機制,推動編制資源向街道傾斜,將更多直面群眾的服務事項依法下放至街道。健全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制,提升執法人員文明執法、規范執法水平。
(四十一)健全投融資機制。夯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放寬放活社會投資。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推動政府投資聚焦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導的公共領域,主要投向公益性項目。優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公益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縣域為基本單元、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突破口,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逐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四十二)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進一步放活經營權,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
(四十三)開拓鄉村建設多元化融資渠道。鼓勵各級財政支持城鄉融合發展。逐步提高地方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
(四十四)引導城市人才入鄉發展。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規劃設計師、建筑師、工程師“三師入鄉”,建立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制度,為鄉村建設行動提供技術支撐。推進城市教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促進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等向鄉村教師、醫生傾斜,優化鄉村教師、醫生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支持有技能有管理經驗的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入鄉創業,加強場地安排等政策支持。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并依法享有相關權益。
(四十五)推進城鄉一體規劃設計。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防災減災和歷史文化傳承,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全面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結合實際編制鄉鎮國土空間規劃??茖W編制縣域村莊布局規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規范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合理推進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嚴禁隨意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
(四十六)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增加鄉村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供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深化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促進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在縣城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建設一批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辦好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完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完善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診療條件,發展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推行派駐、巡診、輪崗等方式。
(四十七)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推動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促進向村覆蓋、往戶延伸。統籌規劃各類市政公用設施,推動供水供氣供熱管網向城郊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
(四十八)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發展縣域經濟,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為補充的多元化鄉村經濟。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協調,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 75%,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管理。
(四十九)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創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健全農民工輸出輸入地勞務對接機制,加強勞務品牌建設。大規模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建立農產品優質優價正向激勵機制,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共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民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八、保障措施
(五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新型城鎮化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作用,為推動新型城鎮化提供根本保證。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五十一)強化組織協調。發揮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依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和本方案,研究部署新型城鎮化年度重點任務,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出臺配套政策舉措、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布局安排重大項目,加大財政、土地、金融、編制等方面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持保障力度。各地區要全面落實主體責任,結合實際抓好方案貫徹落實。方案實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點項目要按規定程序報批。
(五十二)加強監測評估。加強對各地區新型城鎮化工作的指導和督促,完善新型城鎮化數據庫,開展方案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總結評估。定期總結提煉試點試驗示范的改革探索成效,及時推廣典型經驗和制度成果。
原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最新資訊
郵箱:514428047@qq.com
地址:江蘇·常州科教城天潤科技大廈D座706
關注我們
Copyright ? 2022 常州燕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6022636號-1